曾经的边关军事重镇,留下了70多座庙宇及其它文物古迹,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足迹。宋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自汴京出发,直奔古北口。
登上峰顶,望长城内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留下了“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诗句。
从北宋开始,一批文人学士在古北口留下了诗文吟咏。
根据《历代文人诗咏古北口》的载录,仅清朝皇帝乾隆为古北口所做诗歌就有53首。
而在当地传说中,“古北口”之名正是乾隆皇帝给起的。
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便问刘墉此地为何名。
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
”乾隆帝心想:我来来去去从此口过,怎能叫“虎北口”!于是派刘墉前去查找此地有什么古迹,终于在城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
乾隆帝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
我所知道的古镇有街子古镇、上里古镇、李庄古镇、乌镇古镇、黄姚古镇、西塘古镇、南浔古镇、渔梁古镇、周庄古镇、同里古镇、洛带古镇、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安仁古镇、龙隐古镇、仙市古镇、罗泉古镇、佛宝古镇、尧坝古镇、江口古镇、铁佛古镇、三道堰古镇、西来古镇、龙华古镇、罗城古镇、磨西古镇、悦来古镇等
白衣镇古称柳州,又名白衣庵,位于平昌县东的巴河岸边。“太阳出来照东门,巴河有个柳州城,柳州城里出美人。”这首民歌所说的柳州就是白衣镇。传说白衣镇又叫“美人镇”。
白衣镇,隶属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地处平昌县南端,东临元石乡,南接涵水镇,西与岳家镇、西兴镇接壤,北邻江口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平昌县城22千米,[5]区域总面积88.22平方千米。[8]
晋朝时,在现白衣镇境域置柳州;1985年,由白衣乡改为白衣镇。[5]截至2019年末,白衣镇户籍人口为29266人。[8]截至2020年6月,白衣镇下辖10个社区、6个行政村,[6]镇人民政府驻政府大道1号。[2]
据《城厢镇志》云:“宋元时期,实行厢坊制度,城内称坊,城郊称厢。城厢之名实由此始。”又见王祖畬《太仓州志》云:“合城内外,谓之城厢。”据此可知,在明弘治十年(1497)太仓建州时,城厢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域,且为州治所在地。至雍正二年(1724)太仓州升为直隶州,统辖崇明、宝山、嘉定、镇洋四县,其中太仓州和镇洋县同城而治,这“城”,便是城厢镇,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太仓州和镇洋县合并,始称太仓县,继称太镇,又称太仓州,而城厢镇还是城厢镇。
民国18年(1929)城厢镇的行政区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镇而四分,城中设立四镇,分别为:泰昌、笔峰、海宁、鼓楼。这四个镇名均与太仓史迹有关。泰昌,无疑是以“太仓”的谐音而来;笔峰,则为文庙边上的笔峰山而得;海宁,是取了已毁的海宁寺之名(寺早毁,遗址在今弇山园内);鼓楼,原在盐铁塘畔,也是一处胜迹。
这四个镇的镇界分别为:泰昌镇自大东门(太仓解放时解放军炸开城门首先从东门而入,20世纪50年代所有城墙均被拆毁)起至飞云桥(老城厢镇东区原有南北向河流名东港,上有飞云桥,如今河流已被填没,从而筑成东港路,河既没有,桥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飞云桥成了一个历史地名)。笔峰镇自飞云桥西堍起至鼓楼桥(即今卖秧桥)东堍。鼓楼镇自大北门起,出北巷(北巷即北濠弄),朝东至鼓楼桥西堍。海宁镇自北巷西口,朝西至大西门。此时“城厢镇”这个地名实属名存实亡
这4个镇的镇名维持了6年。民国24年11月,撤并4镇并且更名为弇东、弇中、弇西3镇,镇名出自明代大文豪王世贞的私家园林弇山园。各镇的区域范围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弇东镇以飞云桥为起点,东至大东门,南经长安桥(在今新华东路停车场处,又名毛公桥),穿樊泾村至郡庙,西连弇中镇,北经东港直线至城角。弇中镇东接弇东镇,西至鼓楼桥,南至九庙前东河沿连南水关,北抵盐铁塘东河沿至北水关。弇西镇东接弇中镇,西至大西门,南至九庙前西河沿至南水关,北至盐铁塘西河沿至北水关。
又过了11年,在民国35年10月,弇中镇撤并入弇东镇,弇西镇予以保留,其镇界为:弇东镇自北水关经盐铁塘直至南水关,盐铁塘以东为弇东镇,弇西镇界不变。
这一次撤并时间相当短,至翌年3月,并弇东、弇西2镇以及4厢为城厢镇,城厢镇地名自此恢复。当时的镇界为:城厢镇辖城内全部。东出东大门,经桑园街(现已湮没无存)至界牌桥(位于东郊村东亭组和西亭组之间,跨老半泾),北至沪太路与半泾乡交界为东厢。南出大南门至老浏河,西至锡沪路与蓬新乡交界,东至半泾河与半泾乡交界为南厢。西出大西门至吴塘,北至昆太路与湖川乡交界,西至昆山塘,与昆山接壤为西厢。北出北大门至彭江泾与毛市乡交界,西至古塘转盐铁塘达杜家桥,东以半泾为界为北厢。所谓东厢、南厢、西厢、北厢,即东郊、南郊、西郊、北郊在过去的叫法。
五凤古镇因五条街均以凤凰命名而得此名。又名五凤溪古镇,位于成都市金堂县城南。
自古以来,五凤溪就是山青水秀,镇周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冲霄之凤。镇中金凤、玉凤、青凤、白凤、小凤五条主要街道布局有致。其地貌地形,天然雕琢。而其地理位置,更似凤凰展翅,柳溪河穿镇而过,交汇于沱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故名“五凤溪”。整座镇子只有五条街,分别叫金凤街、青凤街、玉凤街、白凤街、小凤街。
在美丽的贵州省,有着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黔西南。这个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古镇而闻名于世。今天,我将为您介绍一些黔西南地区的古镇,让您领略到这里的魅力。
凤冈古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誉为“贵州的小丽江”和“后门的爱琴海”。这个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屹立在黔西南的大地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走进古镇,您会被那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所吸引。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您可以领略到传统的苗族建筑风格,欣赏到精美的苗族手工艺品和传统的苗族文化表演。
凤冈古镇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周边被群山环抱,山间有清澈的溪流流过,这些都使得这个古镇更加迷人。而且,您还可以在这里尝到地道的苗族特色美食,让您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兴义古镇是黔西南地区的又一宝藏。它位于兴义市中心,是黔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兴义古镇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仍然保持着清朝时期繁荣的景象。
兴义的古建筑是这个古镇最大的亮点之一。您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三坊一照壁格局,建筑风格简练而不失庄重。在这里,您还可以参观到一些著名古迹,比如兴义城隍庙和兴义文庙。这些古迹更加体现了这个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兴义古镇还有一些有趣的活动等着您。您可以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了解苗族和侗族的历史和文化。您还可以参加一些传统的庆典活动,如苗族火把节和侗族花山节。这些活动会让您更好地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晴隆古镇位于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这个古镇建于明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走进晴隆古镇,您会被那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所震惊。漫步在古老的巷道中,您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时空。
晴隆古镇还有一些著名的景点值得一游。其中最出名的是晴隆大桥,也被称为“苗族第一桥”。这座古老的桥横跨在晴隆河上,是晴隆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另外,您还可以参观到晴隆的文庙和苗族山寨,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情。
除了历史建筑和景点,晴隆古镇还有一些特色美食。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苗族菜肴,如酸汤鱼、苗家米粉和酸辣土豆丝等。这些美食会让您的味蕾大呼过瘾。
黔西南地区的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自然风光的映衬下更加迷人。无论是凤冈古镇、兴义古镇还是晴隆古镇,都值得一游。这里的古镇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您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此外,您还可以了解到苗族和侗族的传统文化,参加一些传统的庆典活动。
古镇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名胜,更是一个展示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贵州独特的魅力,感受到贵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如果您计划前往黔西南地区旅游,不妨考虑一下在这些古镇停留,相信您会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
薛城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在今薛城镇校场村附近设立薛城戍;其二,当地人一直称薛城为“巴乌州”,藏语意思是“出现过十个英雄”的地方;第三,则是包含薛城和巴乌州这两种说法的音和义。
《旧唐书》记载:蜀汉建兴九年(231),大将姜维、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的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后世称为姜维城。在今理县杂谷脑、薛城等地仍保留有当年姜维屯兵居住的遗迹。
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南鹅湖镇境内,西邻鸿山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东与苏州、常熟接壤。占地面积20.68公顷。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
荡口古镇,距无锡市中心25公里,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无锡市五个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之一,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享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荡口镇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秀丽的鹅湖孕育了历史名镇。镇内居民以华氏居多,其祖先华贞固熟读诸子百家,著有《虑得集》行世,族内子孙代代相传。因此,这里孝义之风盛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成为江南粮赋第一乡。这里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小桥流水、环境幽雅。这里历史遗存众多,有4个(13处)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1个控保单位,50处历史建筑。2008年10月,锡山区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了荡口古镇保护性修复工程。在上海同济规划院、苏州规划院、上海奇创等多家单位规划、策划,确定了荡口古镇保护开发的总体定位:充分利用文化遗存,整合湖泊、田园生态资源,复合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游憩娱乐、生活居住为一体,独具剧拍摄基地,最适宜憩息、颐养的旅游生活社区。
上里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每年都有大量前来观光游览。然而游客中却少有人知道,上里古镇又被称为“五家口”。
上里之所以被称为“五家口”,是因为古时候曾有有五家大姓聚居于此,老上里人基本都是五大家族的后代。上里的五大家族分别是:韩、杨、陈、张、许家。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五家口,五大户,可谓是家家都有故事,户户都有精彩。
韩嶺—“浙东第一古街”——韩岭老街地处东钱湖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美,属东钱湖南湖景区,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韩岭村历史源远流长,据传是因早年有韩姓居此而得名。据考证,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钱湖疏竣时这里已有居民。王安石治鄞时(北宁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重建湖界,那时韩岭村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南宁丞相史浩(公元1140年)经韩岭去祖居下水村时,留下的《东湖游山》一书中就有“中有村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之句,足见韩岭集市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韩岭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
韩岭的老街有两条,即前街后街,贯穿全村。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