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千丈等于2250米到3600米之间不等,具体每个历史时期不同度量也不同。
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3.33米,一丈等于十尺;历史时期不同,度量专衡也是不同的;“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丈=十尺=一百寸(一寸=0.033米,一尺=0.333米,一丈=3.33米):万~高楼。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
秦朝千丈为2250米;唐朝小尺千丈为3000米,大尺千丈为3600米;明朝千丈为3160米;清朝千丈为3333米。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白发三千丈的名句接龙
名句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代表着千百年来智慧与艺术的结晶。这些经典的句子,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美感,也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而今天我将带您一同参与到一场白发三千丈的名句接龙中。
"白发",是指人过了六十岁,头发因老化而变白,成为一种象征岁月的标志。白发也常用来形容人的智慧、经验和成就。"白发三千丈"则是一个修辞的手法,以夸张的方式来形容人们经验丰富、智慧高深。
在名句接龙中,我们有幸以"白发三千丈"为开端。这个词汇让人想到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白发象征岁月,诗人的愁苦与白发一样长久。这样的表达情感的手法,给了读者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思考如何将白发三千丈的名句接龙进行下去。一个名句能够诞生,需要灵感和深思。那么,让我们从"思"这个关键词开始接下去。
我们来回顾一下杨万里的名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愿望。"思"字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反思。在这个名句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接下来,我们将以"适"字为关键词进行名句接龙。
适应,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根据环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的一种能力。在生活中,适应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变化。
杨洪基的一句歌词让人印象深刻:
我是一只鱼,适应水的重。
这句歌词传递了一种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我们适应环境的需求,就能够坚持下去。这样的名句让人们感到力量和勇气。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个关键词"重要",换一个角度展开名句接龙。
在众多的名句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生命和价值观的表达。其中,鲁迅的一句名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重要。
这句话为人们思考人生提供了思路。人生无常,无论长短的时间,我们都应该用重要的事情去填满。只有给生命赋予了意义和价值,才能够过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名句接龙,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接下来,我们可以循着思路,继续进行名句的接龙。
将关键词"接龙"放入其中:
接龙似玉脱,最是名句中。
这句话使用了"似"字的修辞手法,将接龙与宝玉脱落进行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名句接龙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最是名句中"也是对名句接龙的高度赞赏。
通过这样一次名句接龙的过程,我们不仅增加了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希望今天的名句接龙能够给您带来一丝的启发和思考。
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意思是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爬玉泉寺和千丈岩 去年深秋,我去了一趟千丈岩瀑布,去领略这大自然献给人类的惊人杰作。 千丈岩瀑布位于奉化市溪口镇雪窦寺前。瀑高186米,飞珠溅玉,五彩纷呈,蔚为壮观。王安石观瀑诗云:“拔地万生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刚下车,便隐隐听见隆隆的闷雷一般的声音,震撼山谷。我快步向响声处奔去,沿着山路的石阶,向瀑布底端走去,越向下走响声越大。顺着山的弯头转个急弯,我的眼前猛然一亮,只见瀑布似银河决口,从九天崩泻而下,犹如雪山崩塌,气势磅礴。阳光射来,瀑布霎时化作一道七彩长虹……千丈岩瀑布真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惊人杰作, 如天帘,如练。如丝,如絮。瀑声清脆,缠绵于耳。 千丈岩瀑布如此壮美,如同一首雄壮的史诗,一曲激昂高亢的交响乐,又似一股青春的激流,一腔沸腾的热血……然而,是谁给它这雄伟的气势呢?我沿着山路攀缘而上,登上山崖,来到了游客很少的瀑布上方。 原以为这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白浪滔天.但出乎意料这里只有一条平凡的河,是一池睡莲,一米多宽,不太深,水中的石头隐约可见,几片叶子无力的漂浮着。然后是一丘平地。 激越与平和、动与静、生与死,在千丈岩瀑布,是如此的融合。
小河流水三千丈,不及大河一尺宽。
古代千丈等于2250米到3600米之间不等,具体每个历史时期不同度量也不同。
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3.33米,一丈等于十尺;历史时期不同,度量专衡也是不同的;“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丈=十尺=一百寸(一寸=0.033米,一尺=0.333米,一丈=3.33米):万~高楼。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
秦朝千丈为2250米;唐朝小尺千丈为3000米,大尺千丈为3600米;明朝千丈为3160米;清朝千丈为3333米。
应该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一丈等于10尺,3千丈等于一万米。说实话,这个夸张个人觉得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过分了。写自然景物,夸张一点其实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时候自然景观气象万千,云之高、水之深等其实都是我们目所不能即之处,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用一万米来形容白发的长度,就有些太敢写了。
那么为何看似这么没道理的诗,却还能成为经典呢?或许我们能从历代名家的评论中找到一些答案。 《唐诗直解》中用“语绝”和“有神韵”二词来形容李白这种写法,是从遣词和意境上来评这首诗。而《李杜诗通》一书,则用“发短心长”来理解这一句,这其实就说到了点子上。《左传·昭公三年》一文衍生出了古代的“发短心长”之说,头发稀少是因为心计太多,天天想了很多问题。诗仙的白发长,是因为心中的愁苦深。所以这个“三千丈”其实是巧妙地化用古意,这是很高明的虚写。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三千丈”是虚写,那为何不用四千丈、五千丈等,非要用这个“三”字。仅从平仄工整度来看,“三”字确实更有音律之美,但这首诗本来就并非绝句和律诗,而且按李白写诗不拘小节的风格来说,他也未必会把平仄工整的考虑放在第一位。
这个“三”字之不能换成其它数字,最大的原因是在古汉语中,“三”被赋予多种特殊的含义。“三”本身就可表示数量多,苏轼的“醉笑陪公三万场”、孟浩然的“胡地迢迢三万里”,都是用三来表示数量多。同时,古代讲人有“君、父、师”三尊,还有三生万物的思想,以及天、地、人这样的“三才说”,可以说三字在众多数字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字,也是诗人们用虚数时的首选数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会须一饮三百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都是如此。所以李白诗中的这个三千丈,显然是不可换成四千五千的。
除了首句的夸张,李白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全诗用的是倒装的手法,先写头发,后写照镜。同时,以“秋霜”形容白发的写法也十分巧妙。正如《梅崖诗话》中所说,如果让杜甫来写愁,肯定是低头苦吟,但李白哪怕是写愁都能写出“白发三千愁”的气势来,这就是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也是李白的诗后人很难模仿的原因。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形容山高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解释】: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望庐山瀑布》第三句。
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
解释:世界那么的大,我却只留恋在山水之间。也可理解为:世上美女那么多,我的心里却只思念着一个。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