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景点

保安族旅游景点介绍?

时间:2025-03-06 11:02|来源:未知|作者:茶色旅游网|点击:0次

一、保安族旅游景点介绍?

大墩峡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园位于大河家镇,积石雄关峡口处,西临孟达天池,海拔1800米至3300米,面积为4.7万亩。峡内群山叠翠,峰崖奇危,如刀削斧砍;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充满山谷,谷底清溪潺潺,流泉飞瀑遍布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植物茂盛,景色秀丽,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景。景区内生长着许多名贵的野生药材:冬虫夏草、党参、当归、黄莲等。有猞猁、鹿、雪鸡、等野生动物。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之地,在苍凉雄浑的积石土地上,大墩峡保安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园就是一颗绿莹莹的宝石,散发着悠悠的光,传递着默默的情。大墩峡是自然观光、民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二、临夏旅游景点?

临夏景点,有八方十三巷,法台山景区,松呜岩景区,永靖炳灵寺,水上乐园,长草沟景区,积石山县大河家大墩峡四A景区周边游。

三、临夏刘家峡旅游景点?

1炳灵峡石窟。

2刘家峡水库。

3盐锅峡。

4黄河三峡。

5孔家寺。

6莲花码头。

7黄河古渡。

8黄河三峡石林。

9太极湖。

10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刘家峡位于甘肃兰州永靖县,县内有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太极岛等景点以及乘快艇游览刘家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接东乡、临夏县,北连永靖县,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6公里,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

四、临夏带餐厅的旅游景点?

、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城市建设中唯一保留的瓦房区,完整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八座清真寺和十三条古街巷。各种餐饮、民宿、土特产、工艺品销售等服务项目点缀其中,让这里既有共同的文化脉络,又凸显临夏的厚重底蕴。

2、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

大夏河是临夏的母亲河,属于黄河水系,是临夏得名的由来。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十里牡丹、河州印象、六桥飞渡、华灯夜景、大河碧波、水幕电影、景观栈道等独具魅力的景观,使三十里风情线:春赏牡丹秋观菊,生态绿满客常来。

3、东郊公园

东郊公园是临夏东城区最大的中心绿地,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人工湖、动物园、水杉长廊、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多处景点。园中的胡廷珍烈士纪念馆作为甘肃省著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是全省全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4、东公馆

临夏的东公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级景区,原国民党军长马步青的私宅。这里汇聚了河州砖雕的精粹,在建筑结构和装饰刻绘方面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5、枹罕山庄

古临夏又称“枹罕”,枹为鼓槌,罕为稀少,寓意:和平安宁。枹罕山庄是临夏封山育林而建成的一座大果园,傍水依山、风景秀美,可以眺望临夏市全貌,位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五、临夏到兰州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临夏到兰州的旅游景点推荐:

1. 兰州中山桥:兰州中山桥是兰州的象征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现代铁路第一桥。您可以在桥上俯瞰黄河美景,并欣赏到兰州市区的风貌。

2. 兰州净土寺:净土寺是兰州市内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您可以在寺庙内感受宁静的氛围,欣赏寺内的佛像和壁画。

3. 白塔山:白塔山是兰州市的一座自然景区,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您可以搭乘缆车登上山顶,俯瞰兰州市区和黄河,同时也可以在山上散步和欣赏山景。

4. 兰州博物馆:兰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展示了兰州和甘肃的历史文化。您可以在博物馆内了解到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

5. 静宁寺:静宁寺是兰州市的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唐朝时期。寺庙环境清幽,是一个可以放松心灵的地方。

6. 草原天路:草原天路是连接兰州和青海的一条风景线,沿途有壮美的草原风光、湖泊和雪山。您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此外,兰州还有一些其他的旅游景点和美食,如兰州水车博物馆、兰州拉面、麦积山石窟等。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合理安排旅行行程,尽情探索兰州的魅力。祝您旅途愉快!

六、临夏有哪些旅游景点?

黄河三峡旅游风景区。

炳灵寺。

莲花山、太子山旅游风景区,松鸣岩。

恐龙化石馆。

积石山大墩峡和尕胡林,黄草坪。

临夏八坊十三巷和蝴蝶楼等。

七、临夏到兰州的沿路旅游景点?

临夏到兰州途经的景点有:康乐县胭脂湖,草长沟,白桦林,炳灵寺石窟,刘家峡水库,八坊十三巷,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大墩峡,东公馆,东郊公园,甘肃法台山风景区,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人民红园,炳灵湖,黄洮交汇,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康乐县白桦林景区公园,甘肃省莲花山森林公园景区,兰州黄河铁桥,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衣寺,南山公园,南湖公园,滨河公园,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

八、临夏双城有哪些旅游景点?

八坊十三巷主要是看清真寺和民俗馆,晚上去是看夜景吃小吃~八坊十三巷是免费的4A级景区,除了清真寺外,八坊民俗馆、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也是值得逛一逛的。到临夏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红园是一个以花卉和古建筑为主的江南式园林,且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素有“陇原一绝”“塞上明珠”的美誉。

九、临夏州旅游景点推荐?

临夏州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的地区。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临夏州旅游景点:

1. 夏州古城遗址:夏州古城是临夏州的历史名城,可以探索古老的城墙和传统的民居建筑,感受古代文化遗产的魅力。

2. 夏河丹霞地貌:夏河县位于临夏州,拥有壮丽的丹霞地貌,红色的山丘和奇特的岩石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观画卷,适合进行摄影和徒步旅行。

3. 兰州七里河景区:七里河是一条蜿蜒的河流,位于临夏州和兰州之间,沿河有一些古代建筑、庙宇和公园,可以欣赏到水岸美景和文化遗迹。

4. 高台草原:位于临夏州的高台县,是一个草原风光优美的地方,草原上有牛羊成群,可以进行野餐、烧烤和户外活动。

5. 锅庄峡景区:位于东乡族自治县,这是一个有着壮丽峡谷和瀑布的景区,漂流和徒步是该地区的主要活动。

以上仅为临夏州的一些旅游景点建议,当然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在游览前,建议您提前了解更多关于景点的信息和规划行程,以确保您能够充分体验临夏州的魅力。

十、保安族的资料?

  保安族(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饮食食用的牛羊和家禽,须由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屠宰,忌吃一切动物血和自死之物,忌吃一切凶禽猛兽之肉。舀水、舀饭不能用反手。忌在水源头洗澡、洗衣服。其它习惯与当地回族相似。  居住保安族一般是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平房;有出檐和翘檐之分。出檐房比翘檐房多一道檩柱,比较宽敞。正房座北向南,一门两窗。喜睡热炕,炕上多铺毛毡。炕墙周围多装围板,挂炕围。炕的贴墙安放炕柜或板箱,装衣着杂物;被褥叠放在上面,家家备有炕桌,有的家还有高、低八仙桌,供吃饭、喝茶、待客用。房内多贴字画,以阿文对联和“克尔白图”最为讲究。院内多植果树、花木,并种有蔬菜。牲畜圈棚、鸡舍、草房、厕所多在侧后院,勤于打扫。 婚姻保安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作亲时,即由男方准备好茯茶、四色礼和衣料,送到女家定亲,叫做“送定茶”,送过定茶的姑娘不再相亲,达到结婚年龄,由女方家长和媒人商定彩礼,通知男方,按商定数额逐一办理。送礼时男方派5至8人,携带彩礼、衣料、成双的胭脂、粉盒、手镯、耳坠等,由媒人领着送往女家。女方的亲房产族要“叫客”。女方家炸油香、馓子、宰羊摆宴席;席上还有核桃、瓜子、冰糖、桂元、葡萄干、水果糖等,盛情待客。婚礼大都造在“主麻日”举行。当日由男方亲朋组成迎亲队(其中要有两名女性)和新郎一道牵着披红挂彩的马前往迎亲,首先向女家说“赛俩目”,请阿訇念“尼卡”,接着进行结婚祝福仪式,撒核桃、枣等,以示新婚夫妇生活幸福和早生贵子。女方的亲朋和村上的年轻人向新郎索要“奴古目哈钱”,并将迎新来的人拉到院中,用锅底灰抹花脸,以示喜庆。如果男女双方是同村的,女方的一些青年还跟迎亲的人返男方家,又给新郎父亲脸上抹锅底灰祝贺。同时,还在新郎父亲抬到女家,俗称“抬公公”。此时,新娘的父亲迎出,和亲家见面互致问候。这时,新娘才由自己的送亲队送往男家。新娘离家时,向行进中的后方抛撒五色粮(一般是麦、豆、玉米、青稞、小米等),表示把吉祥和幸福留给娘家。新娘到达男方家门时,男方青年设障拦挡。女方送亲队奋力开路,保护新娘和亲属冲进大门并送入新房。新婚之夜,村里的青年人聚集院内唱“宴席曲”,进行风趣热闹的贺喜。新娘过门的3天内由女家送饭,以示父母的关怀。  丧葬保安族按伊斯兰教风俗用白布裹尸实行土葬,葬礼简单朴素。  居住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在东迁前已见诸记载,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区,凡有成熟之地,久为恒产。东迁后学习汉、回等族生产技术,耕作采用豆、麦倒茬轮歇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开始大量种植小麦。1949年前,保安族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洋芋、荞麦、胡麦、大黄芥和小辣芦等。手工业以打刀为主,被称为“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  家庭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饮食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的日常饮食有小麦、大麦、豆类、玉米、土豆、荞麦、胡麦、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鱼类等;蔬菜甚少,仅吃胡麻、韭菜等几种。嗜爱酸辣,每餐不离老醋(或浆水)及油泼辣子  油泼辣子  。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  保安人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和其它凶猛禽兽之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偏重于纯肉制品,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块,加胡萝卜、土豆、粉条,用牛羊肉汤烩成)、麦仁杂碎汤、(麦粒乐羊头蹄肉及内脏混煮)、大块清水鸡、爆炒鸡块、清煮全鸭等。尤以全羊席最为知名,这是选用2龄左右的肥羊,治净后整只煮熟,然后捞起,按肋条、脊背、前后腿、髋、脖子、尾巴分档切割,接着带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块,各装一盘顺序上席,另配佐料调味蘸食。  保安族在待客时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饮食风俗。有客自远方来,都会受到热情款待。客人到家,首先要把客人让到上座(即炕的左边落座),然后,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规矩,必须由一名年长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念诵一段《古兰经》文,意思是感谢真主赐给了我们食物。之后,才能动手就殚,如果是馍、饼之类的主食,必须由主人先掰开,然后,客人才能取食。否则,被认为是不懂规矩。一般是一顿饭上三道饭菜,第一道是大饼或馒头,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鸡肉,最后一道才是正餐精制的细丝面条。若是贵宾,主人还要用鸡尖招待,以示尊敬。若来客是男的,中、青年妇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随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厨房里为客人忙碌做饭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后才能出来。  食俗  保安族是12世纪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保安族以经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和采集为辅,手工技艺卓绝,保安族种植的薄皮核桃、冬果梨和他们制作的铜质镶花腰刀,素有"保安三宝"之誉,闻名甘、青、藏。农作物品种有小麦、大麦、玉米、豆类、荞麦、土豆、甜菜和油料等。  保安人信仰伊斯兰教,故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同时又保留了蒙古族的某些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保安族的日常饮食有小麦、大麦、豆类、玉米、土豆、荞麦、胡麦、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鱼类等;蔬菜甚少,仅吃胡麻、韭菜等几种。嗜爱酸辣,每餐不离老醋(或浆水)及油泼辣子。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  保安人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和其它凶猛禽兽之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偏重于纯肉制品,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块,加胡萝卜、土豆、粉条,用牛羊肉汤烩成)、麦仁杂碎汤、(麦粒乐羊头蹄肉及内脏混煮)、大块清水鸡、爆炒鸡块、清煮全鸭等。尤以全羊席最为知名,这是选用2龄左右的肥羊,治净后整只煮熟,然后捞起,按肋条、脊背、前后腿、髋、脖子、尾巴分档切割,接着带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块,各装一盘顺序上席,另配佐料调味蘸食。  保安族的婚礼中有不少食俗,男女双方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聘礼,其中就有干礼"拿手茶"。结婚当天,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向身后的路上抛撒"五色粮"(即麦、豆类、玉米或茶叶等),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最具情趣的要数"闹婚宴"。当娶亲马队来到女方家时,先请阿訇念证婚词,接着将红枣、核桃等"喜果"抛撒在院中,让小孩争抢,烘托红火气氛。然后入房进餐,食用羊羔肉或手抓羊肉。这时女方家的小伙子拥入,争要"奴古目哈"(规程钱)。娶亲者若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则被涂成大花脸。  据说这样一闹,未来的外甥就同舅家格外亲热。当送亲的队伍快到男方家时,男方的小伙子又千方百计阻拦内兄抱新娘进门,双方斗智斗勇,洋相百出,围观者哄笑为乐。  新娘"委委屈屈"进门后,婆家立即用炒肉面、碗菜、羊肉糖包、河州包子、手抓羊肉等答谢送亲的人,但是新娘不可入席。新娘过门后,三天不食男方家的饭,由女方家送饭来,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  入夜,小孩子在门外大喊:"特郎咪,歪才热!"(意为快拿柴草),主人即在门外很快点起熊熊的篝火,烤上羊肉,煮上浓浓的茯茶。  亲友们自由地围坐,痛快地吃喝,赞美新娘漂亮,祝福主人吉祥。小伙子边向火堆撒五色米粮(麦、豆、玉米、青稞、小米),边唱《宴席曲》,姑娘们翩翩起舞。主人不断端出食盘敬客,笑笑闹闹直至深深夜。  四种最有特色的食品:  一、炕锅馍馍  系在发酵面团中加干面、碱水、菜油、食盐或白糖,反复搓揉,捏出牡丹、月季等花式,在炕锅内烤熟。小者250 克,大者5 千克,薄者5  厘米,厚者15厘米,别有风味。  二、青麦包子  系将刚灌浆的麦穗捆成小把儿,煮熟,碾碎,晒干,在羊肉汤中泡胀,拌以羊肉茸泥和调料作为馅心,制成包子。  三、河州包子  秋冬用红萝卜、羊肉、香葱作馅,春夏用韭菜、韭花、羊肉作馅,可蒸可烤,有冰心包子和两面黄的水浸包子两种花色,用辣椒、酱油、醋佐食。  四、鸽肉稀饭  野鸽宰后清洗干净剁成块,加入大米(或小米)、蕨麻籽温火炖烂,有补五脏、益心力的功效,常用作大病初愈者的滋补品。  服饰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  保安族男服  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  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  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现在,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