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释文:“满山遍野无限风光,融汇天地诸神功;一统四海应神迹,巍峩全古最令封。
花木优美万物生,众灵欢歌歌乐声;恩光照耀谱历史,所立神功悬古灵。安家国建视代化,大明统治震千秋;极目四望遍地开,德合众志谱永楫。”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立的石碑。
好太王碑是海东第一古碑。四面刻有汉字碑文1775字。书体容篆隶楷于一炉,独树一帜。 内容分为三部分,高句丽建国神话和王位传承,碑主人的政绩战绩,高句丽守墓制度等。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的墓碑,矗立在集安市东太王乡大碑街。这块闻名于亚洲的石碑,是高句丽时期镌刻保留下来的长篇文字资料之一。碑文内容丰富,是研究高句丽政治、军事、文化和各种制度的重要文献。
高句丽十九代王,名安,也有记载称他为谈德,号永乐太王。他在位22年里,高句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他曾亲率水陆大军,先后征伐百济、夫余、碑丽,多次击败侵入新罗、百济的倭寇。因为战功赫赫,他死后被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的功业,铭记守墓烟户,在公元414年于陵墓东侧建起这座巨大的好太王碑。此碑形体硕大,没有碑额,碑座埋土中。碑体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修整而成,略呈方柱形。通高6.39米,四面宽幅不等,分别在1.3米到2米左右。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近1800字。碑文为汉字隶书,大多清晰可读。碑文首先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称第一代国王为天帝之子,然后称颂好太王的功绩,最后是记载守墓烟户的数量来源及有关守墓制度。因为碑中记载了许多史书不见的内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和南朝鲜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众多研究成果纷纷出版。但碑文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他的全文解释是因为作者生前做了很多的好事,所以死之后有很多的人,原来他的墓前拜养他。
在吉林集安龙山脚下有一座用巨大花岗岩砌成颇似埃及金字塔的陵墓,被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坟”,据历史学家考证,这座陵墓竟然是高句丽王朝的第二十代王长寿王最后的安身之处,并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许久的文明。
长寿王陵(将军坟)
远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完成了伐纣大业,建立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周,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五百五十多年的商轰然倒塌。刚刚建周的武王,求贤若渴,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商纣的叔父箕子,向他请教治国安邦的道理,并请他出来治理国事,但箕子不愿意作周的顺民,待武王离开后,便率领一批商的遗老及商列祖列宗的牌位,向东方而去。箕子到一地,只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便将这个地方称之谓“朝鲜”,便率部在此定居下来,并被推举为国君。
而远千里之外的周武王,延续了夏商以来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属亲和建国的有功之臣及前朝贵族,按照“公、候、伯、子、男”的级别分封到了全国各处。武王对出走的箕子仍按候国进行分封,箕子朝鲜开始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
西周幽王经历了犬戎之祸,平王在洛阳开始了东周的统治,日渐衰微的周王室又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终于在公元前221年,随着周王室齐国的灭亡,秦开始了自己的统治。秦是一个短命王朝,仅仅十五年后,就消亡于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
随后汉王朝的建立,原战国各贵族的后裔并没有都臣服于新的国君,燕王卢绾公开反叛汉朝。被汉朝大军攻打的卢绾流亡匈奴,客死他乡。卢绾手下一个叫卫满的将领在溃退的时候,聚集一千多个亲信,东逃出塞,渡过浿水,投靠了箕子朝鲜。
而此时的箕子朝鲜的国君箕准,丝毫没有防备很有政治野心的卫满,并宠信于他,任以高官,赐以财物,封以土地,让卫满守护箕子朝鲜的西部边境。
仅仅三年后,羽翼已丰的卫满,不满于向箕准称臣,骗其说汉王朝派了十路大军压境,请求箕准前来守护。卫满趁箕准离开国都的机会,率部向朝鲜都城(今平壤)进攻,后自立为王,延续了九百多年的箕子朝鲜灭亡了。卫满称王后,国号仍叫“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卫氏朝鲜统治近九十年后,汉武帝感到卫氏朝鲜对汉朝的威胁越来越大,决定对卫氏朝鲜发兵征讨,仅仅用了两年,便灭了卫氏朝鲜,将其国土一分为四,设立了四个郡,其中玄菟郡疆域最大广阔,治下大约是今天的盖马高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
汉元帝的时期,生于玄菟郡高句骊县的朱蒙因为家庭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被迫南下,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永陵镇)自立为王,依附在汉朝之下,建国高句丽,定都纥升骨城(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
军事力量越来越大的高句丽开始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并完全摆脱汉朝了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今吉林集安)。
高句丽在丸都城统治了六百多年,高句丽的全盛时期也在这里,二十代王长寿王陵就是在这漫长历史时期留下的。据记载,长寿王所处的时代是中原王朝的南北朝时期,他27岁继位,在位70余年,活了97岁,其皇太子当了一辈子储君,死在了长寿王之前,在长寿王死后,皇太孙继位。长寿王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都城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迁都平壤后,加强了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继续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并使国家达到全盛局面。
长寿王为了颂扬其父好太王的功德,特为其立了一块高达6.39米的功德碑,这就是好太王碑。好太王功德碑现在为中久学者所珍视,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
好太王碑
高句丽的强盛必将引起中原王朝的压制,随着隋唐先后数年的讨伐,终于在668年,薜仁贵大破高句丽,并将其贵族及大部分富户和数十万百姓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了中国各民族中,余下部分臣民,融入了当时的渤海国、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不复存在,而丸都城慢慢就淹没在茫茫林海之中,甚至史学家都不曾再提起。
再之后,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统一,随后就陷入了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18年,王建自立为王,国号高丽,建都平壤,开创了王氏高丽王朝475年的历史。后被李成桂自立,建立了朝鲜王朝,都城设在开城,其主要势力范围都集中在朝鲜半岛。
随着满清入主中原,东北地区被列为“龙兴之地”的圣地而禁止汉人进入,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的清朝被迫开放边禁,流离失所的中原农民大批涌入东北,其中又以山东、河南两省为巨。某一天,几个来自山东的农民,在一片林海之中,发现一座全用巨石砌成的大坟。文化不高的农民以为是某位大将军的坟墓,就以“将军坟”为称,殊不知这里埋葬着高句丽一个伟大的君王。将军坟数次被盗,所说,在抗美援朝时期,还曾作为我军的战前指导部,当时石棺里还有尸骨。
今天的集安,依托鸭绿江的自然风光和将军坟及好太王碑、周边高句丽古墓群,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将一个神秘的高句丽文明展现给现代社会。
《好大王碑》又称《好太王碑》。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出土。据考为东晋义熙十年(414年)刻,隶书。碑文叙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和谈德的战功。纵612厘米,横185厘米,44行,行41字。在吉林省集安县。为六米多高的巨碑。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丽19代王碑刻,位于集安市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东南部太王乡大碑街,系洞沟古墓群中著名碑刻,发现于清末。
碑身为角砾凝灰岩粗凿而成,方柱形,高6.39米,幅宽不等,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00~1.60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不一样。因为好大王碑和好太王碑虽然都是古代石刻碑文,但是它们所记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好大王碑是唐朝时期的碑文,记录了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好太王碑则是新罗时期的碑文,记录了新罗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好大王碑的字体和风格也与好太王碑不同。 好大王碑和好太王碑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够为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们的价值。
1. 好大王碑和好太王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2. 好大王碑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好大王山山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夏朝晚期的一种特殊的石质墓葬形式,因墓碑上有文字而得名;而好太王碑则是一件古代木刻体相传的珍贵文物,是我国唐代漆器和吐蕃文化融合的典范,其上刻有唐玄宗为帮助吐蕃王子掌权而撰写的长篇史诗《大唐西域记》。两者文化背景、历史时期等有着很大差别。3. 总体来看,好大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而好太王碑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之一。两者都是文化的瑰宝,都值得受到尊重和爱护。
1. 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2. 因为互联网上有很多旅游攻略网站和游记分享平台,可以提供太清索道的详细信息和游玩建议,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行程。3. 此外,也可以在当地旅游局或者旅游公司咨询,他们会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旅游攻略,包括景点介绍、交通路线、住宿推荐等等。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