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也称隐纹花鼠、黄腹花松鼠、豹鼠,头体长不到15cm。背部正中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两侧有两条褐黄或浅黄的纵纹,再外侧为两条黑褐色纵纹,最外侧为两条浅黄或淡黄白色纵纹。两颊有白色条纹至耳基部,但不与背部最外侧的条纹相连。耳壳边缘背侧具短的簇毛,毛基黑而尖端白。腹部灰黄,毛基部灰色,上半部灰黄色。尾毛基部深棕黄色,中段黑色,尖端浅黄色。
貴州特產木姜油 山胡椒油山蒼子香油木姜子油酸湯魚火鍋香油調料
1.牛肉粉。米粉加上黄牛肉片,配烧青椒,酸菜,香菜,味道醇香。
2.羊肉粉。米粉加上本地山羊肉,配烧青椒,酸萝卜,酸辣爽口。
3.酸汤粉。红薯粉加上凯里酸汤,烧红椒,猪肝,鹌鹑蛋,开胃醒目。
4.蕨根粉。用各种香料凉拌蕨根粉吃,酸甜鲜辣。
5.凉拌米粉。用各种香料,醋,香油等搅拌,凉爽降暑,适合夏天吃。
6.鸡杂粉。木粉加上红油鸡杂,酸泡菜,香辣酸爽。
7.卷粉。米粉包菜馅,肉馅蒸熟,加上秘制调料,香料搅拌,唇齿留香。
8.脆哨粉。米粉加上脆哨,调料,又香又脆。
9.麻辣粉。红薯粉加上麻辣烫,麻辣够劲。
10.黔炒粉。用鸡蛋或虾仁炒米粉,鲜香麻辣。
11.排骨粉。直接用浓骨汤泡米粉,加上煎鸡蛋,味道鲜美。
12.猪脚粉。卤猪脚加米粉,酸菜,很美味。
陆龟,草龟,巴西龟,半水龟,淡水龟。
一、黑小蜜蜂
该种为蜜蜂属中,体黑且小的一种。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在中国已发现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及临沧地区的沧原、耿马等北回归线以南的北热带地区。
体长:工蜂7~8mm;蜂王12~14mm;雄蜂10~11mm。
体色:工蜂,体栗黑色,间或第1腹节背板端缘及第2腹节背板基部红褐色;蜂王,体黑色,间或腹部第一节背板端缘及第2~3节基部红褐色;雄蜂,体黑色。
黑小蜜蜂一般在海拔1,000m以下的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营单一巢脾的蜂巢,一般离地2.5~3.5m。巢脾固定在树枝上,近圆形,上部形成一厚的巢顶,将枝干包裹其内,下部尖突,总面积近177~334cm2,情况与小蜜蜂相似。
黑小蜜蜂对温度十分敏感,当气温上升到15℃时,开始活动;20℃以上时,出勤积极。每日出勤高峰期在11~17时。
黑小蜜蜂工蜂护脾能力很强,即使在繁忙的采集之时,也从不让巢脾裸露。当暴风雨或烈日照射时,工蜂相互攀缘,层层重叠,围护巢脾。性机警凶猛,当人们接近时,巢脾下方的守卫蜂呈警戒状态,若触动其巢,则纷飞出击远达30~40m。
取蜜时用烟驱蜂,连脾割下,每群每次约产蜜0.5kg,每年视蜜源季节,可采收2~3次。黑小蜜蜂体小灵活,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
二、黑大蜜蜂
该种为蜜蜂属中,体黑且大的一种,而且是最大的一种。由于主产区在喜马拉雅周围的雪山下,岩栖,故俗名又称为喜马蜜蜂、雪山蜜蜂及岩蜂等。
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和怒江、澜沧江流域,包括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等地。
工蜂体长:17~18mm,体黑色;腹部第2~5节背板基部各有一条明显的银白色绒毛带;胸部、小盾片及第一腹节披黄褐色毛。前翅烟褐色。
三、大蜜蜂
该种为蜜蜂属中,体大的一种,单脾成排,俗称排蜂。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
大蜜蜂种以下可分为3个亚种,除指名亚种(nominatesubspecies,意指定种名所根据者)A.d.dorsata外,尚有分布于菲律宾的小舌亚种A.d.breviligula和分布于苏拉威西岛(西里珀斯群岛)的炳氏亚种A.d.binghami。小舌大蜜蜂腹部色较暗黑,炳氏大蜜蜂色较浅黄。
工蜂体长16~17mm;头、胸黑色;腹部第1~2节背板桔黄色,其余褐黄色,第2~5节背板基部各有一条明显的银白色绒毛带;
大蜜蜂随蜜源丰歉以及受季节气候所迫,具有机动的迁徙行为。在云南南部,一般5~8月在高大阔叶树的横干下或悬岩下筑造单一巢脾繁衍生息,9月以后,迁往低海拔的河谷、盆地,在浓密的灌木丛中营巢越冬。
在四季温暖、蜜源丰富的环境下,也有常年定居下来的情况。因此,大蜜蜂的迁徙只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并不是一种必然的习性。蜂巢离地常达十数米以上,有时数群甚至数十群相邻聚居,形成声势浩大的群落,显然,这对敌害具有威慑的作用。
大蜜蜂育虫或降温需有不断的水分供应,因此营巢所在必须邻近水源。巢脾长约0.5~1.0m,宽约0.3~0.7m。巢脾中、下部为繁殖区,子脾可拥有7万个巢房,厚35mm;上部和两侧为蜜粉区,厚度可达100mm。
王台处于巢脾下沿。经笔者确证,雄蜂房和工蜂房无区别。雄蜂和工蜂的数量比例,在分蜂季节可达1∶3。
一·贵阳爆浆小豆腐
作为贵阳最出圈的特产,口味一直得到大众的认可,也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在贵阳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油炸的小豆腐像布丁一样滑嫩,一口咬下浆汁乱窜豆香四溢,在沾上秘制辣椒面,那味道妙不可言。
二·叼水黑豆花
遵义习水黑豆花是贵州的非遗美,用黑豆制作成的豆花,口感嫩滑,久煮不老,因而通常都用来煮火锅。
三·贵阳豆腐圆子
贵州的特色小吃,每一个豆腐圆子都是现做现炸的,豆腐圆子的精华来自于辣椒蘸水,而辣椒水的精华来自于折耳根,折耳根蘸水配上豆腐圆子,一口一个简直是不要太安逸了。
四·务川灰豆腐
务川灰豆腐是遵义务川县仡佬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特色食品,是仡佬族人民饮食文化的结晶,灰豆腐味道爽滑,口感纯正,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也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五·大方臭豆腐干
历史悠久的臭豆腐干就是毕节大方豆腐中最有名的一种,传说很多年前,县城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豆腐做得过多,未卖完,到第三天取出来看时,豆腐,已经发霉长毛了,可是却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盐用木炭火烤后出售,结果其因别有风味,很快就卖完了,这就是大方县臭豆腐干的由来。
六·江口豆腐干
江口豆腐干是铜仁市江口县城的传统名吃,据史料记载,具有侗家风味的江口豆腐干,食产于明朝嘉靖年间,其形方正,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色浅黄味儿鲜美,在清朝顺治年间作为贡品而声名远扬。
七·贵阳恋爱豆腐果
恋爱豆腐果是贵阳名小吃之一,是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在擦有食油的铁网上,用锯木屑小火烘烤,待烤到外壳焦黄油膨胀起来,刨开一个口,放入用辣椒,酱油,食盐,食醋,麻油,味精,葱花,蒜泥,姜末,折耳根等拌成的蘸水,辣香嫩烫,咸鲜爽口。
一、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
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位于贵州东南部的荔波县,2015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年6月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二、赤水丹霞
赤水丹霞位于贵州遵义市赤水市南部,由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三大景区组成,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有“赤水丹霞冠华夏”之美誉。202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施秉云台山
施秉云台山位于贵州黔东南施秉县北部,这里原始自然生态、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云海奇观、佛教遗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
四、铜仁梵净山
铜仁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市境内,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2018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贵州盘县的景点有:
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妥乐村,娘娘山温泉小镇,丹霞山护国寺,盘州,娘娘山旅游景区。坡上草原,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
贵州檀木的主要种类有7种,分别是檀香、绿檀、紫檀、黑檀、红檀、黄檀、金药檀等。
1、檀香是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枝圆柱状,带灰褐色,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小枝细长,淡绿色,节间稍肿大。
2、绿檀木:树皮淡褐色中呈现灰白色和灰绿色的斑纹,平滑,作薄鳞片状剥落。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较窄,带黄的灰白色;心材暗黄褐色,暗褐色,带绿黑褐色,呈现略为深淡的条纹者为多。
3、紫檀,紫檀中最有名的就是小叶紫檀,被称为“木中王者”, 以印度产的小叶紫檀为最好。紫檀的材质在众多檀木中属于比较质硬且细密的,光泽感好,色泽整体偏于红褐色或者紫色,整体深沉古雅,不仅能够用来制作家具和饰品还能入药。
4、黑檀,黑檀结构均匀细致,也叫黑紫檀,纹路多不均匀,边材多白色,心材多呈浅红褐色。黑檀质地很好,据说同小叶紫檀、黄花梨并称“红木三巨头”。
5、红檀外皮表面灰褐色至灰白色,底面明黄色;具大而深的纵裂。内皮浅黄褐色;韧皮纤维略发达。 花期3-5月,果期8-10月。树皮厚2.0cm,略粗糙,质软。
6、黄檀,黄檀主产于我国各地,木质结构细密,多作为负重或者拉力型材料用品,木材多黄白色或者淡黄褐色,材色赏心悦目,果实还能榨油。
7、金药檀是一种生长在印度境内的又一神奇檀木,因药檀木天然生长,资源稀缺,曾价比黄金,俗称金药檀。有很多金药檀现在也开始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1、中国溶洞之王——毕节织金洞
毕节织金洞的钟乳石景观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开放景区中最棒的。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大家印象中寻常溶洞景区那种五彩斑斓的灯光,更多的是单纯地向游客展现溶洞喀斯特地貌的风采。整个洞厅非常大,全部游览下来需要花费3个小时以上,景区也提供讲解服务。非常值得一去。
2、亚洲第1——双河洞
双河洞位于贵州遵义市,是目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五长的溶洞。经过中法洞穴专家30年之久的联合科考之后,该洞穴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双河洞整个洞穴游览的景观布置、游览体验是按照欧洲旅游洞穴开发的风格来设置的,景区还提供不少探洞相关活动,体验性很强。
3、最原始体验——九洞天风景区
九洞天位于毕节市大方县,因其由九个溶洞排列在一起而得名。由于溶洞内经年累月被河水侵蚀,形成了非常壮观的喀斯特地貌景致。洞内岩溶大观集峡谷、洞穴、天桥、天坑等为一体,常常让游客们驻足,流连忘返。由于其溶洞景观的丰富性,这里也有“中国岩溶百科全书”、“喀斯特地质博物馆”之名。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