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孙叔敖、郧子:周朝末年及春秋时期楚国、郧国国君,曾建都于安陆,为楚国的发展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斗彀於菟:春秋时楚国令尹(丞相),执掌楚国军政大权27年,为政清廉,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克勤克俭,深得楚国人民喜爱,年事已高时主动辞职,让位于后起之秀,其言行令孔子甚为敬佩。
董永、黄香、孟宗:《二十四孝图说》中记载的著名大孝子,故事发生在汉晋时期孝感境内。黄香(云梦人)冬为父暖被、夏为父打扇的故事、董永(山东博兴人,汉末至孝感),卖身葬父感动天地的故事广为流传,孟宗(孝昌县人),隆冬为治母病哭竹而生笋的故事“至孝之所致”。
费祎: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今孝昌人),曾任尚书令。奉使访吴时与东吴群臣相互辩难,深得吴王孙权钦佩,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前后《出师表》几次赞扬到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北),李白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唐开元15年(公元727年),李白“酒隐安陆”,十年之内在安陆娶妻栖居,并游遍了安陆白兆山及邻县应城等地的山川河湖,写下了大量的赞美孝感山水的诗篇。
“北宋安州四状元”:王世则(广西人、幼时流寓安陆),北宋初年中状元;宋庠(安陆人),与其弟宋祁并为北宋政坛、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史称“安陆二宋”。1024年,宋庠宋祁同时举进士,宋祁列第一,宋庠列第十,章献太后认为弟不可先于兄,于是改列宋庠第一,为状元,宋祁屈为第十;郑獬(安陆人),宋皇右五年(1053年)举进士第一,北宋状元。授翰林学士,曾任荆南知府,杭州知州等职。卓有政绩,有功于民。
程正揆:清初官员,著名画家,孝昌县人,曾作《溪山卧游图》五百卷。著有《清溪遗稿》等。
熊赐履:清代大臣,学者,孝南区人,曾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后迁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著作有《圣训》、《平定朔漠方略》、《闲道录》、《学统》。
乔用迁:清代官员,孝南人,曾任广西南宁知府,广东按察使。1840年,协同林则徐一起查禁鸦片。英军入侵香港时,他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炮轰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身先士卒,负伤不下火线。后升任山西布政使。1851年卒于任上。
田宗汉:汉川人,清代医学家,喜爱测算。1884年,曾绘出《汉川县域图》,为湖北第一张县域平面图。历时40余年,于1901年绘出《湖北汉水全图》,为湖北最早的汉水全图。
吴禄贞:清末民初著名军事家,云梦人,曾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东北,奉命处理所谓“间岛”问题。据理与入侵日本人力争,通过缜密调查,论证延吉自古为中国领土,使延吉回归中。日方官员惊叹:“中国尚有人在,如吴禄贞者,不可轻也”。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其刺杀。孙中山亲撰祭文,以大将军例赐恤,并亲书“盖世之杰”牌匾。
黎元洪:民国八大总统之一,大悟人。
梁钟汉:汉川人,辛亥革命时期任湖北省第一个军政分府--汉川军政分府总司令。与其弟耀汉、辉汉等五兄弟发动汉川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时称“五星耀汉”。
李范一:现代政界官员,应城人。任职其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和国际无线电台,成为我国无线电事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尊称他为“湖北的李先生”。
蒋作宾:民国时国民党官员,应城人。曾任驻日、德、奥地利等国公使,民国18年(1929年),代表中国政府出席日内瓦国际联盟裁军会议。在会上,一破国联多年只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发言的惯例,庄严地用汉语在讲坛上发言,引起外国舆论的称赞,汉语遂被定为联合国正式使用的语种之一。
刘仁静:出席中共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应城人。
湘乡建县已2000多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三国蜀相蒋琬、元代文豪冯子振、湘军统帅曾国藩、力平新疆叛乱的“飞将军”刘锦棠,我军战将黄公略、陈赓、谭政、丁秋生,国际著名诗人萧三,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爱国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成舍我,政治家李卓然,三次竞选法国总统的法籍华裔女士成之凡等都诞生在这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新文化运动领导人蔡和森等曾在我市东山学校求学。新中国成立后又走出了贺国强、成思危、宋文汉、丁一平等一批新的领导人。
汉代韩城司马迁,隋朝华阴杨坚、唐朝下圭白居易中兴名将华州郭子仪、北宋名相寇准、清朝名相王鼎、当然还有爱国将军蒲城杨虎城、开国上将临渭张宗逊。就记了这几个!不全的大家补充!
古代筠连出过很多名人,有杨建英,还有林建龙,郭士浣,曾省斋等等。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地处北纬27度五十三七分军,联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北部腾达镇穆雅河谷海拔三百六十五八点五米筠连镇古楼为中心的圆融丰,从发育奇特面具约属于36.86平方米,有大小溶洞226处
绍兴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绍兴历史名人:
1、文天祥:南宋抗金名臣文天祥,字仲宣,号笃斋,绍兴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2、茅盾:中国现代文学泰斗茅盾,原名沈雁冰,绍兴嵊县(今绍兴市嵊州市)人,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林则徐: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字观庵,绍兴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林则徐曾任四川布政使、广东巡抚等职,提倡“海禁”,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陆游:北宋大文豪陆游,字务观,绍兴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以其清新自然、意境鲜明的诗歌风格闻名于世。
刘汝国 刘汝国(?——1589),字少溪,宿松县柳坪乡长溪山人,原籍湖北黄梅,因操石匠手艺,迁居陈汉山区,入宿松籍。 刘汝国生得面目黎黑,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能举重数百斤,并学得一身武艺,会舞弄刀、枪、剑、戟,每到一处,常以献技和传授武术联系群众,本性豪爽耿直,崇侠尚义,人称“铁面太师”。 明神宗在位,政治日趋腐朽,各地豪强争霸,盗贼蜂起,社会动荡,民不安宁。刘汝国常自语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以除暴安民为己任,哪能时刻考虑自己的生计呢?”适有番僧数人远道来邀,汝国大喜,认为得天有助,遂相约以传艺为名,走乡串市,招来群众,密议相机起事。 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岁大旱,民大饥,而官府衙吏和地方豪强狼狈为奸,穷征暴敛,有加无已,汝国挺身而出,率众造反。 同年夏初四月,黄梅义民梅堂,在蕲春大同组织农民抗粮,汝国应邀同往起事,事发,州府派兵镇压,不幸梅堂被捕枭斩于市。梅的父、女及汝国的妻子,均被株连下狱。汝国只身逃走太湖深山得脱,后回到宿松,潜伏民间,继续活动。 入秋,官捕日急,汝国面临这种险恶的现实,乃约集同党虞梦新、詹三汉、陶九儿、贾九儿、赵灿等暨各路义民,于十一月齐聚罗汉尖东麓的长溪山,歃血为盟,以“顺天安民,铲富济贫”为誓,起事造反,汝国被推为“顺天安民王”兼“统兵元帅”。依山结寨,招来四方义民,共议大事,不一月,由开始数十人,发展到六七百人,并迅速占领了东起枫香驿、西至黄梅亭前镇、北至蕲春张家塝等大片土地。他们还出征英山、潜山、太湖、蕲春、黄梅、湖口各县。破城池,剖仓放粮,接济贫苦农民,各地饥民欢迎义军。此事震动京师,诏下兵部急调各路大军,限期进剿。 十七年(1589年)正月,安庆指挥陈钺、千户邦典,从太湖、宿松兵分两路进剿。义军布下疑阵,诱敌深入,一举歼敌于陈汉山前,邦典被俘,陈钺战死,刘师大捷。二月,应天巡抚周继,湖广巡抚邵陛,江西巡抚庄国桢,奉诏分领各路重兵,联合进剿,义军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巧与周旋,使敌溃败告退。三月,官军集中主力,分道包抄,义军避实击虚,迅速把主力转移至太宿边境的柴家山,先后彻底消灭了湖州把总王梦勋,蕲春州判陈策、都司周宏模等股官军。四月,官军增调悍将吴淞总兵陈懋功懋率步炮各营,向柴家山猛扑,血战经旬,死亡枕藉,汝国身边只剩几人,最后转战至太湖全堂寺,不幸被俘。敌许以富贵,诱汝国投降,汝国仰天叹曰:“朝政腐败,天怒人怨,削富济贫,顺天应人,义无反顾,事既不成,死又何憾,不屑富贵饵也”!遂引颈就戮。事载:《万历实录》、《太湖县志》、《宿松县志》、《中外历史年表》、《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碑文》。 朱书 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亦名杜溪。世居宿松碎石乡朱家大屋。明末,朱父光陛为避兵乱,挈眷属,设馆授徒于太湖、潜山等县山区。1654年,朱书诞生于潜山县敢山冲。 朱书自幼聪明颖悟,5岁即能口诵《四书》,10岁能背诵许多古典诗文,并深通其中治乱兴衰、忠孝大节的道理。因家庭贫困,常夜燃枯枝照读,当时乡人称他有“匡衡凿壁”、“董子下帷”的苦读风。20岁时(1674年),随父由潜山迁回故里(今碎石林塘北庄)定居。乡村人看见朱书的文章,称为“汪洋浩瀚如江河之东沛,不规之绳尺,自入先辈大家之室”。由于父逝,家境更加困难,为了生计,他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 31岁那年,在旧县(今繁昌新港)遇桐城戴名世,互赠诗文,订为文字交。33岁时,至皖江应试,与方苞友善,旋以选贡入太学。当时海内知名人士,云集京师(今北京),朱书生活俭朴,褐衣布履,乐在其中。他与方苞、戴名世一起,专心致力于古、时文的研究。34岁,在京考授教习,开始漫游,浮大江,出浦口,走淮南,入畿辅,辗转于燕、赵、齐、鲁等地,后因母逝奔丧,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写了不少诗文。38岁时,利用行补官学教习机会,先后以8年时间,历游齐、鲁、燕、梁、秦、楚、吴、越诸地,写出《游历记》和《杜溪文稿》若干卷,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稿成书。 朱书晚年,因挚友方、戴力劝,才认真从事时文、科举。49岁,复至京师,应顺天乡试,50岁,连中甲乙两科,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试二甲四十名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声誉一时赫然公卿间。51岁时,被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写入殿纪事诗四十首,获御赐松花岗砚及鹿雉鱼等物,他在京三年,起早歇晚,积劳成疾,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在京师逝世,终年54岁,归葬于故乡杜溪。 朱书一生,勤于笔耕、创作颇丰,著有《仙田诗在》、《朱杜溪稿》、《游历记》、《怡斋诗文集》、《松鳞堂偶抄》、《寒潭琐录》、《评点东莱博义》等。朱死后不久,受南山文字狱案株连,大部分文稿失传,现仅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义》等书。 朱书的才华和文学,受到当时文坛各大家器重和推崇,方苞为朱书撰写墓表,称赞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称他是“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朱书在文学上的建树,不仅为宿松第一,有的赞曰:“杜溪艺苑精华,博士共推皖北。”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闪耀在清代文坛上空的3颗明星”。 黎宗岳 黎宗岳(1876——1915),字嵩祝,名堃甫,宿松县新兴乡金碧村人。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时随祖父读书,聪颖过人,善为文,工书法。17岁入邑庠,19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庆敬敷书院。当戊戌变法的时候,宗岳年仅22岁,写出数万言的“奏议书”,向朝廷陈述治国的道理,以及应兴应革的大事,深获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赞赏。 26岁考取优贡,27岁中副举,进京捐一个“内阁中书”闲职。后来得到肃亲王的赏识,提拔他为六品警官兼探访局长,当时国家多事,有志之士,倾向革命,纷纷建立秘密组织,旨在推翻清廷,朝廷屡命探访局罗织罪名,陷害革命志士。黎宗岳对此不满,便邀集同仁,在京城创办国报馆,以疏通风气,开化人心,因而遭到权贵妒忌,被革职回家。 34岁时,宣统继位,黎宗岳到武汉与黎元洪面晤,提出“国家当务之急,应以创办实业为先”的主张,并亲赴上海筹办企业,暗中与宋教仁、吴禄贞等秘密联系准备武昌起义,不到两年时间,他办起了拥有股本100余万元的“国产公司”。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宗岳筹措巨款,解决了革命军补给不足的困难。 武昌起义后,黎宗岳被任命为长江各军参谋长,指挥东下,连克沿江各城,十月下旬占领九江,迅速成立了驻浔“军政府”,与武汉遥相呼应。当时清廷两艘军舰徘徊于浔阳江面,同僚主张炮击,宗岳不同意,独自乘舟登舰,晓以大义,陈其利害,不费一兵一弹,使两舰官兵欣然归顺。紧接着,他率领浔军司令黄焕章直取安庆,迫使安徽巡抚朱家宝放弃抵抗,至江边投降。 1912年1月,清廷退位,民国成立,黎宗岳任大通军政府都督。4月,革命内部不团结,胡万泰唆使孙毓筠进攻大通,黎不忍同室操戈,毅然解甲,北上京师。 黎宗岳在北京参加组建“共和党”,力主民主共和,痛斥袁世凯阴谋篡国、暗杀宋教仁等非法行径,因而遭到监禁,后经议会联名保释。他复去上海、武汉经营实业,创办“华年人寿保险公司”、“粤汉铁路公司”、“九江电灯公司”等民族企业。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黎宗岳在武汉集合同志,组织“共和军”,准备北伐讨袁,计议甫定,因监制炸弹失事,不幸炸伤,经抢救无效,逝年39岁,数日后,袁世凯垮台,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特对黎宗岳从优褒恤,表彰其同建共和之功,各省志士纷纷致电哀悼。遗体归葬故里茅家山。 黎宗岳,生平智谋出众,胆略过人,孜孜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志在发展民族经济,推翻专制,组建共和。官至都督,从不谋私,身后家贫如洗,不愧为辛亥革命的元老。 方玉珍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这首宿松城乡妇孺会唱的民歌,为本县著名采茶戏艺人方玉珍所作。 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名玉珍。本县马塘乡桃园村人。他10岁时在私塾读了半年书,从小爱唱山歌和采茶戏,记忆力强。16岁时,因生活所迫,带领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县李河打铁,晚上便唱采茶戏,深受群众欢迎。 方玉珍到星子不久,便参加了李河戏班,演唱《韩湘子化斋》、《山伯访友》、《乌金记》等传统剧目。他自己演小生、须生或小丑,其弟演花旦或青衣,兄弟俩经常演“夫妻戏”、“兄妹戏”,巡回献艺于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宁等地,获得观众好评。由于他嗓音好,表演逼真,享有“盖五县”之美名。 方玉珍不但能唱会演,而且善于取材,自编一些民歌和小戏,例如《过界岭》一戏,就是取材于二郎河附近的一个故事编成的,二郎河的民歌也很出名,素有“二郎河边姊妹多,不做生活专唱歌”的雅誉。歌中的“堂前吃饭婆收碗,房里梳头郎插花”的词句,蔑视封建礼教,歌颂了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他的姐妹均因爱唱采茶戏,也先后嫁到二郎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方玉珍回到家乡,收王子林、王国府、朱婆生等10余人为徒弟,教唱采茶戏,还组织戏班到县城、华阳、石牌、黄梅、九江、彭泽、星子等地演出,也曾献艺于上海、武汉等埠。戏迷们只要听说方玉珍的戏班要到,立即筹钱筹粮,支持演出。 方玉珍晚年还在九江县的黄老门、蔡家山等处教戏。1920年12月病逝,享年51岁。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戏剧艺术。
滦县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和现代人物:
田鹤群:民国时期实业家,创办了安铺民办学校、安铺初级中学和安铺中学。
秦履安:清朝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等职。
李显庭:民国时期滦县县长,因治理滦河有功而知名。
刘凯元:革命烈士,曾任中共丰润县委书记。
史梦兰:清朝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等职,著有《史通》、《矢诗切》等。
邸寿臣:革命烈士,曾任丰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赵国华:抗日烈士,冀东军区十四分区副司令员。
张人俊:民国时期政治家,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张鸿:民国时期作家、翻译家,著名报人。
安铺:革命烈士,曾任热河省政府秘书长。
蒋卫平:抗日烈士,曾任冀东军区十八分区副司令员。
丁开嶂:革命家,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滦州起义领导人。
韩进文:抗日烈士,曾任冀东军区十三分区参谋长。
秦丽南:女权运动先驱,“五四”运动骨干。
成兆才:评剧创始人。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郭友三:抗日烈士,冀东抗日模范村党支部书记。
杨三姐:民间维权先驱。
江浩:清末民初爱国志士、社会活动家。
江震寰:民国初期滦县县长,辛亥革命滦州起义首领之一。
邓培:京奉铁路工会早期领导人。
安体诚:中共早期党员、社会科学家、革命烈士。
王麟华:革命烈士。
张明远:全国劳动模范。
郭松龄:东北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李华添:革命烈士。
卢召亭:革命烈士。
李运昌:冀东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兼冀东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王平陆:冀南银行行长、冀南银行第一任行长。
洪麟阁:冀中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二十六支队
临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周时属齐地,春秋分邑,名犁邱邑。秦朝时设漯阴县,南朝时改为临邑县。三国时期的祢衡和明末著名书画家、诗文家邢侗诞生于此地。历史上还涌现出盖忠、郭谌、葛守礼、邢慈静、王洽等一批历史名人。
李世民 (唐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
李益 (唐代著名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翱 (唐代散文家、哲学家)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梁肃 (唐文学家)安定(今甘肃泾川)人
李梦阳 (明朝文学家)甘肃庆阳人
张澍 (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董卓(三国名人) 陇西临兆 (今甘肃天水)人
貂禅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甘肃临洮人
王仁裕 五代文学家 字德辇,天水(今属甘肃)人
李白 (唐代大诗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
1、吕小品 吕小品1971出生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后在哈尔滨读小学,1985年随父母来到北京,1991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因成绩优秀四年连获一等奖学金,并于199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校期间表演有《思凡——双下山93版》、《安道尔》、《阳台》、《东宫西宫》等话剧作品。后加入英氏影视,执导并参演了近千集情景喜剧。表演作品有电视剧《候车大厅》、《北京爱情故事》、《中国餐馆》、《网虫日记》、《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离开英氏影视后独立执导了《都市男女》,《巴士警探》,《好市多多》,《有事您说话》等影视剧。2006年5月拜津门相声大师李伯祥为师,学习相声艺术。 迄今为止拍摄过的有: 1994年参加英氏公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拍摄。 1994年电影《魔鬼发卡》:主演 1995年电视电影《不知不觉》:主演 1996年20集偶像剧《北京爱情故事》:主演 1997年40集情景喜剧《候车大厅》:主演 1997年40集情景喜剧《心理诊所》:副导演 1998年40集情景喜剧《中国餐馆》:执行导演、副导演、主演 1999年20电视剧《一手托两家》:副导演 1999年1-40集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副导演、导播、主演 2000年41—80集情景喜剧《马大姐和她的邻居们》:导播、主演 2000年20集情景喜剧《网虫日记》:导演、主演 2001年120-180集情景喜剧《马大姐和她的邻居们》:主演 2001年40集情景喜剧《欢乐青春》:导演 导播 剧本统筹 剪辑 2001年40集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导演、主演、导播 2002年200-300集情景喜剧《马大姐和她的邻居们》:主演、剧本统筹 2002年80集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续集》:导演、主演 2003年担任北京佳桐影视公司拍摄的365集情景喜剧《365时尚热点剧场—风行四季》栏目的总导演 2003年电视电影《咱得有辆车》:主演 2003年365集电视情景喜剧《都市男女》(97集-297集):导演 导播 剧本统筹 2004年24集电视连续剧《巴士警探》(又名霹雳警探):导演 2005年100集大型室内剧《好事多多》:导演、主演、导播、剧本统筹 2006年20集电视连续剧《有事您说话》:导演、剧本统筹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