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沙湿地的科普展板上,这些小螃蟹有正儿八经的学名,青色的名为“无齿螳臂相手蟹”,红色的是“红螯螳臂相手蟹”,在崇明当地分别被称作“青蛸蜞”、“红蛸蜞”。还有一种灰色的螃蟹个头更小,名为沙蟹。这些貌不惊人的小螃蟹生命力极强,每只雌蟹可以产出数万只卵。气温低时,它们藏在洞里“冬眠”;一旦气温达到20度以上,湿地内就到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
与滩涂同色的小螃蟹遍地都是
滩涂上数以亿万计的小螃蟹,只是西沙湿地生物多样化的表现之一。西沙明珠湖景区党支部书记徐忠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作为上海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西沙湿地内鸟类众多,大量的白鹭、苍鹭、斑头雁、绿头鸭在此栖息,滩涂上丰富的蟹类、鱼类和螺蛳,则成为吸引鸟类来湿地安居的天然饵料,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特有的物种——震旦鸦雀。此外,野鸬鹚、野鸭、鹬都候鸟迁徙途中也会来此落脚,令这里成为崇明的观鸟圣地。
西沙湿地是长江口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淡水沼泽湿地,每年在大潮汛期间和特殊天气时可能出现栈道被淹没等情况。为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西沙湿地将在大潮汛期间和特殊天气等情况下实行临时闭园。 全年临时闭园预安排时间段:4月到11月期间,每月的农历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及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一望无际的芦苇花海。
西沙湿地公园素以观鸟胜地出名,这里是大量的白鹭、斑头雁、绿头鸭等鸟类的栖息地,公园内建有多座观鸟台可供观鸟。
走进公园,一条木栈道穿行于草丛间,直到长江边上。草丛中有野茭白、马兰等各种植物,春夏季时的滩涂一片翠绿,滩涂上常见到小沙蟹横冲直撞,而秋季则可欣赏一望无际的芦苇花海。
西沙湿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共有种子植物46种动植物有着资源,植物优势种有芦苇、野茭白、荩草、马兰、糙叶苔草以马兰芦苇优势及人工种植的旱柳、落羽杉等,水塘中主要为狐尾藻、巩种植人工旱柳草等沉水植物,边缘为芦苇、狭叶香蒲等挺水植物。
进入西沙湿地公园微信小程序后。将手机号码与该微信小程序进行绑定,并且在票务预约模块进行预约。预约的时候,输入需要到达公园的日期以及人数。确认提交后,再缴费区域进行缴费,系统会发送缴费代码到您的手机短信中
崇明岛的西沙湿地非常漂亮。景观主要有"河口潮滩地貌地质遗迹"、"湿地地貌地质遗迹"及湿地植被、鸟类、底栖动物等。湿地中港汊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另外,潮汐的涨落还孕育了湿地里多样性的动物,比如迁徙到来的候鸟和随着潮汐而来的沙蟹。观赏性极强。
西沙湿地公园好玩一些。崇明西沙湿地公园位于上海崇明岛的西南端,总面积约有4500亩。该园是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地质公园的纪念碑的所在之处。该园也是上海的唯一的一处有着自然的潮汐现象跟成片的滩涂林地的自然形成的湿地区域。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崇明东沙湿地和西沙湿地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好玩崇明东沙湿地位于浦东东海之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可以观赏到各种野生动植物和海洋风光,也可以了解当地的渔民文化西沙湿地位于浦西的嘉定区,是一个成片的沼泽湿地,以荷花为主要景观,适合在夏季来此游玩,可以欣赏荷花和荷叶的美丽风光,并且有农家乐可以品尝当地的小吃4 因此,如果你喜欢自然景观和生态保护,可以选择崇明东沙湿地;如果你喜欢荷花和乡村风光,可以选择西沙湿地
兰州西沙湿地公园是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非常适合游玩和观赏自然风光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兰州西沙湿地公园游玩的攻略:
1. 游览时间:建议选择春季和秋季作为游览西沙湿地公园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气候宜人,植被繁茂,风景优美。
2.交通方式:从兰州市区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西沙湿地公园。也可以选择自驾车,公园内有停车场。
3. 观赏湿地生态:在公园内,您可以欣赏到湿地的独特生态景观,包括湖泊、沼泽、芦苇荡等。可以沿着木栈道或小路漫步,观赏湿地植被和鸟类等野生动物。
4. 鸟类观赏:西沙湿地公园是一个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吸引了许多候鸟在迁徙季节停留。您可以带上望远镜,观察各种鸟类,如白鹭、鸬鹚、天鹅等。
5.休闲活动:公园内设有一些休闲设施,如游船、自行车租赁等,您可以选择乘船游览湖泊,或者骑自行车在公园内骑行。
6. 注意事项:在游玩时,请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损坏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遵守公园的规定和指示,确保自己的安全。
以上是兰州西沙湿地公园的一些游玩攻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游玩前,建议您提前查询公园的开放时间和门票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行程。
西沙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成立,位于崇明岛西南端,绿华镇桃源水乡与明珠湖大堤外侧,总面积4500亩。
它是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纪念碑所在地,也是上海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