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宾坐火车到成都 再从成都坐火车到随州 然后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到信阳
鸡公山 灵山寺 南湾湖 必去的景点
禅师和小偷或一轮明月 (送他一轮明月也行) 楼主要相信偶,这题偶也做过~(我们都是六年级的孩子啦~)O(∩_∩)O 望楼主采纳~
叫寮房吧。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主要建筑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铜亭等。庙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文物荟萃,游人络绎不绝。
古代许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秦始皇、秦二始、汉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干隆帝等十二个帝王、帝后曾到过泰山。据说汉武帝7次到泰山,干隆11次到泰山。泰山自远古起就有封禅活动,据《史记.封禅书》张守义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封禅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
岱庙(东岳庙)是泰山的主庙,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贵贱,为冥府众鬼之主帅)。
岱庙是全国东岳庙的主庙,也是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面积96322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天贶殿: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中的主体建筑,传为宋代创构,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殿前露台高筑,汉白玉雕栏环绕,云形望柱齐列。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殿内祀泰山神,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额。东、西、北墙壁上有《泰山神启陛回銮图》,东半部为启陛,右边为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个人的形象,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
遥参亭:旧称草参亭,为岱庙前亭。古人祭泰山必先至此简单参拜,尔后入庙祭祀。今院内举办了泰安民俗展。亭院南北长66.2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四周墙壁为红色,二进院落,由山门、掖门、仪门、正殿及配殿组成。
岱庙坊:出遥参亭北山门后,迎面有一座高耸的石坊,叫岱庙坊。该坊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清康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壮观。四柱前后滚墩上雕有8介石狮。姿态各异,梁柱板上有龙凤禽兽浮雕。其雕工精细,是清代石雕建筑难得的珍品。抱柱上有一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为清朝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题。
铜亭、铁塔: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
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一年铸造,明末移于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亭为铜质,施以銮金,长4.4米, 宽3.4米中内祀元君铜像,其铸造精致,造型优美。
铁塔在岱庙北门内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原在天书观大门内,1973年移入岱庙,现只剩4级。其造型古朴,雄伟。
汉柏院:汉柏院位于岱庙配天门东,因院内有古柏五株而得名。相传此古柏为汉武帝东封时亲手所植。今龙干虬枝,苍劲葱郁,虽已肤剥心枯,却有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大景之一。岱庙碑刻多集于此院,院内存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诗》等,均为书刻佳作。
岱宗坊:从岱庙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门。岱宗坊位于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登泰山的起点。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 ,有标志导向作用。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宫,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 ,清末毁。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远,路东有王母池。王母池位于环山路东首,约开建于三国时代,旧称群玉庵,又称瑶池,现存古建筑主要为明清所建。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
王母池临溪而建,殿庑亭阁,参差座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红墙黑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前院有正殿3间,殿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其泉水清澈甘洌;后院为七真殿,殿内泥塑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四周浓荫蔽日,为消暑胜地。
红门宫: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块红色岩石排列似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所建。
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飞云阁相连。东为更衣亭,是旧时达官贵人更衣之所。西为元君庙,有正殿3间,奉九莲菩萨铜像,香火很盛。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紧凑。阁下有拱门,两侧有楹联万壑泉声沉宝秀,千峰雪影护禅灵。因此处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斗母宫:过红门宫前进一程,即到斗母宫。宫创建无考,明嘉靖年间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祀北斗众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宫,又称妙香院。西山门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龙翘首,俗称卧龙槐。斗母宫是一组较大的道观建筑群。前有寄云楼,雕梁画栋,长廊回曲;中有斗母殿,内奉斗母女神;后有听泉山房,重峦叠翠,清泉醉人,确实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月佳地。
经石峪:出斗母宫,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经石峪。这里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全文,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其中,经石峪石刻、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被人们称为泰山三瑰宝。
壶天阁:系明代建筑,原名升天阁,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这里西有九峰山,东有十峰岭,北临山峦,四周拥翠接天,脚下仅一席之地,恰似壶中窥天。清崔映辰也曾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廷路又联登此山一半以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故阁名壶天,恰应了道家之说。
中天门:又名二天门,因其土色赤黄,又名黄蚬岭。它正处泰山半腰,为泰山东、西路交汇处,盘山公路终点,有索道直达山顶。
这里有清代所建中天门石坊一座,大门上题有中天门三字。这里是泰山主峰的屏障。仰望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南天门形如天阙;俯瞰山下,龙潭、虎山水库绿如翡翠。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门一侧还有巨石,状如虎卧,得名伏虎石。
云步桥:位于中天门北,因山气云烟弥漫,人行桥上如在云中,故称云步桥。桥东有石亭,名酌泉亭,是清光绪年间安县令毛蜀云所建,上有一联且依石柱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北有石坪,俗称百丈崖,为宋真宗驻跸处,又称御帐坪。此处群峰环绕,山势险峻,飞泉清瀑,人行桥上如游无际。
五松亭:据《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被雷雨所毁,因其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今存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附近山腰有古松一株,找枝下垂以招手迎客,故名望人松,又叫迎宾松。其东北有乾隆新题的朝阳洞。这里古松层层叠叠,荫翳蔽日,松风泉韵,如巨浪拍岸,堪称奇观。
十八盘:被称为天梯,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全程共79盘,共计1633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中间蹬道盘旋,行人几乎直上直下,不胜有高、陡、危、奇之感。 一般把升仙坊以下称慢十八,以上称紧十八,每盘有石阶二百蹬,紧慢18紧相连,恍若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称。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明人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 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 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 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