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宿攻略

中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

时间:2025-03-26 02:19|来源:未知|作者:茶色旅游网|点击:0次

一、中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

村寨错落有致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拨,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满山遍野长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二、民族住宅特点

云南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傣族,竹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牲口,做仓库。

还有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僳僳族、纳西、彝族、一般依山傍水而居,有以下几种住房形式。

木楞房

生活在黎明一带的僳僳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的一种形式,这种住房通常用直径20公分左右的青松圆木横架垒墙。呈“人”字屋顶,形成井干式,房顶一般用木板覆盖,再加压石块。这种房子的特点是暖和、通气,比干栏式的竹筏楼房坚固,具有防震特点。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房矮、槛高、循低。普遍为一层平房,分正房、仓库、草房,畜厩虽相连但独立成间。因用圆木垒成,故称“木楞房”。

土墙房

黎明较为常见的一种住房形式,其结构是先打好石脚,立起屋架,然后三面用土筑成土墙,再用木板盖顶,木板隔间。楼上放粮食肉食及饲料;楼下分堂屋及卧室。堂屋一般是火塘和全家活动的中心或是接客待人的地方。

石砌房

黎明另一种住房形式,和土墙房一样先下好石脚,基石,然后立起木架,盖上木板或瓦片,再就地取材,用石砌墙。这种住房较为坚固,经久耐用。

三、各民族的民居特点?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一体,好似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

白族

大理地区至今保存着崇圣寺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等名胜古迹。大理城现已被列入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白族

蝴蝶泉

坐落在云南大理旧城北20公里、苍山的云弄峰下神摩山麓。蝴蝶泉面积约50平方米,用大理石栏杆围护。泉边有古树一棵,横卧泉面而过。每年农历四月,古树即发,届时,彩蝶从四面八方云集至此,飞舞翩跹,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树枝倒悬于泉面,宛如一条条彩带。泉四周更是群蝶飘忽,色彩斑斓,人称蝴蝶会。传说一双情侣因反对封建王公霸占女方雯姑,双双跳入潭内,化为蝴蝶一对,才使原来的无底潭化为一弘池水,改名为蝴蝶泉。现泉边有郭沫若书题的蝴蝶泉石牌坊。

大理三塔

南诏时期修建,亦称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市西北苍山洱海之间。建筑宏大,气势雄伟。主塔千寻塔,高69.13米,为多层密檐式砖塔,共十六层。每层正面均设有佛龛。塔 顶为铁铸圈盘,中立葫芦形宝顶。南北二小塔均为八角形多层塔,雕有各式纹样。千余年来 ,虽经多次地震和风雨侵蚀,仍巍峨屹立。

大理三塔

中国的古塔到处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却为数极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闻名中外。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

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现在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说法颇多,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前几年在修塔时,取塔内的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看,只有在南诏晚蜞遥开成年间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约建于宋徽宗时。

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75年维

修三塔时,把千寻塔外表的贴砖拆去,又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复了塔刹,使它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貌

Copyright © 2024 茶色旅游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218